经记者魏玉卿从北京出发
年显然又是高管变动的高峰期! 除了华夏基金范勇宏、王亚伟这样的江湖大佬外,越来越多的倒班集中在中小基金企业。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粗略统计,近期,万家基金的杨峰总裁、中银基金的陈儒社长、东方基金的单宇社长、华富基金的邹牧副社长、中欧基金的徐红光副社长、浦银安盛基金的陈粲副社长兼首席执行官、联合国安全基金的王公
我们可能不知道每位高管卸任背后的具体原因,但对中小基金企业来说,一个明显的背景是基金在快速发展中面临困难,我们寻求在宜家实现快速发展。
在这些基金企业中,中欧基金高管6月份的波动可能具有代表性。
副社长的某一个离开
6月1日,中欧基金公告任命投资总监周蔚文为副总经理; 6月2日,中欧基金再次公告,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徐红光因个人原因卸任。
资料显示,中欧基金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亿元,其中意大利意联银行股份合作企业持有49%,国都证券持有47%,万盛基业投资有限责任企业持有4%。
作为中外合资基金,这样的背景在初期备受市场的期待,旗下第一只基金中欧趋势成立于2007年1月,最初规模达到68亿7500万部,标志着曾一度很火。 初任基金经理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有知名的cfa资质,但中外合资基金似乎犯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经营理念和管理业绩都不尽如人意,在网络上饱受诟病。 相似的基金有浦银安盛。
随着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中欧趋势的业绩收益率初期低于领域平均水平,目前其规模已减至20亿部。 从中欧基金设立和发行最初的产品来看,应该得到更好的快速发展。 但事实上,银河证券一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在所有基金企业中排名靠后,总规模在60亿元左右。
显然,从资金业绩来看,投资者不满从企业的快速发展来看,股东不满。 按照这个逻辑,人员变动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最近,这类基金人员调动频繁,既可以看作是前期矛盾的总爆发,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 也就是说,企业通过人员调动寻求新的快速发展。 因为这也可以被视为积极的信号。 但是,人员变更的最终结果怎么样了,需要注意。 果然,我看到很多基金企业在人员大调整后也没有获得新生。 ”。 上海某长期从事基金研究的证券公司拆迁师认为应该积极关注基金企业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
从许春茂到周蔚文
中欧基金的人员变更始于引进光保德信的许春茂,但从后面看,这是一次巨大的失败,许春茂在原基金老鼠仓将案件立案调查,关于投研团队的组建暂时搁置。
随后,中欧基金引进了原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周蔚文。 蔚文曾担任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0月开始担任富国基金研究员,2006年11月至年1月担任富国天合基金经理。
转战中欧基金后,周蔚文被委以重任,全面负责企业的投研工作,担任中欧蓝筹、中欧新趋势、中欧盛世等股类基金的基金经理。
从中欧新趋势基金经理上任后的业绩走势来看,开始强于领域平均水平,这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今年以来到本周的净增长率约为13%,远远高于领域平均水平的约7%。 另外,中欧中小盘、中欧新蓝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随后,中欧基金任命周蔚文为企业副总经理,用业内人士的话肯定了业绩。 中欧基金在回答《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时也表示,企业投研部门在周蔚文的指导下,整体呈现融洽的精神面貌,治理成效显著。
“如果在周蔚文的指导下,投资研究团队稳定,纯资金稳定在平均水平以上,有更好的领域排名,就能得到投资者的肯定,从而处理了投资上的问题。 ”一位基金的人是这样评价的。
总经理亲自致力于市场营销
但中欧人员调动仍在进行中,任命周蔚文的第二天,宣布了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徐红的离任。 徐红光年加入中欧基金,在此之前的东家是上投摩根,担任总经理助理、销售部长。
加入中欧基金后,徐红光依然以营销为己任,但营销难是中小基金面临的问题。 徐红光上任后,中欧基金先后发行了6个产品,但整体规模未超过60亿部,未能实现上任之初的豪言壮语——“我们以在几年内挤进中上游为目标”。 实际上,从弱到强,描绘从小到大的路线图越来越难了。
一位基金官员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评价说:“无法跨越这样的障碍后,探索天黑的人背后是被搬出去还是自己让座没有多大意义。”
徐红光卸任后,中欧基金表示:“目前企业营销工作暂时由总经理刘建平直接管理。”
中欧基金还向记者表示,基金领域自2007年以来,面临着一些困难。 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不能给投资者创造好的利益,被其他行业的产品推动,快速发展滞后,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情况。 整个领域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在很多方面都在进行自我调整,以符合市场和投资者的诉求,可以说目前整个基金领域和市场都处于很大的转型期。 其中,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快速发展趋势良好,投资者理财诉求仍很大,介于基金领域未来快速发展的空之间。 ”。
随着徐红光的辞职,总经理能否亲自抓住市场营销打开局面?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答案自然会明朗。
·注意记者
业绩和市场营销的矛盾
市场营销一方面抱怨基金经理不能提供让投资者满意的业绩,影响了市场营销的业绩,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提高了业绩。 如果市场营销不能在短期内扩大规模,基金经理就会不满。 如果企业不能调整两者的关系,往往会导致管理层的变动。
这种观点被业内人士广泛提及,当然在现实中也频繁上演,随着基金企业数量的增加,这种矛盾愈演愈烈。
对许多基金企业来说,团队稳定和协调作战是取得良好业绩、取得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中欧基金作为中小基金企业的代表,以及折射领域的现实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中欧基金在经历了一系列人员变动后,业绩上确实有了成绩,但许多中小基金企业同样在经历了高管更替后,反而陷入不振。
因为这把“帅气”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杀敌,如果使用不当,也可以自己吃亏。 因此,在求变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小的无奈。 如何平衡营销和业绩,如何将团队的战斗力和集中力转化为生产力,值得深入探讨。 其实看中欧的例子,投研似乎有了起色,但是持久力怎么样呢? 反过来说,徐红光的辞职,是不是反而影响了市场营销? 所以现在定义中欧显然为时尚早,我相信最终市场会得出最公正的结论!
标题:“中欧基金高管频动 无奈还是求变?”
地址:http://www.sunmeltd.com/sdcjks/2062.html